培养目标处在人才培养体系的最顶层,是制定毕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的直接依据,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为规范培养目标合理性周期评价,指导专业不断完善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学校定位与社会需求关 系,使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行业的需求,以“员工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为指导制定本办法。
一、评价机构
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在院(系)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进行。
成立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工作小组,组长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经理(副主任)担任,成员包括院(系)领导、专业负责人、专业骨干教师及2—4名行业和企业专家。
二、评价依据
专业办学特色和资源对培养目标的支撑。
从社会需求、自动化行业发展需要评价培养目标合理性。
从在校生调查问卷、毕业生情况、用人单位意见评价培养目标合理性
从培养方案实施效果评价培养目标合理性
三、评价方式及流程
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重点关注培养目标与内外部需求的吻合度,包括全球化和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国家和地区发展变
化,行业和用人单位发展变化,学校定位和专业教育发展变 化,员工和家长的期望等。
(一)评价方式
专业通过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综合判断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其中:外部评价通过毕业生、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专家的评价来进行;内部评价通过院(系)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及修订小组、专业教师及在校生研讨/座谈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院(系)教学指导委员会
院(系)教学指导委员会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及办学条件等评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及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的符合度,以保证有足够支撑条件保证培养目标达成。
高校专家
采用问卷调查或座谈研讨的形式,征求同行专家对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评价意见。
专业教师
专业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参加人员包括:分管教学工作的副经理、院系督导组成员、任课教师、辅导员等,了解教师对培养目标合理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校员工
通过问卷调查或座谈的形式,了解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员工管理、能力及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评价员工职业发展规划需求与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
毕业生
通过对毕业5年左右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跟踪调查,或组织返校员工座谈会,及时了解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状况、了解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需求,评价员工的主流职业发展需求及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
用人单位
通过问卷调查或走访调研等形式,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评价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同时获取用人单位对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行业/企业专家
采用问卷调查或座谈研讨的形式,征求行业、企业专家对 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评价意见,从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与专业 培养目标的吻合度来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
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及修订小组
通过企业走访、查阅资料多种渠道了解、调研本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行业企业需求情况,包括就业率,薪酬,工作地区等;调查毕业5年员工的工作、学习情况,评价其现状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其评价结果交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
(二)评价流程
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流程见图1。
图 1 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流程图
四.评价周期
1.调查信息采集周期:2 年。专业每 2 年进行社会调研,为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2. 评价周期:4 年。根据学校每 4 年修订一次培养方案的规定,评价周期定为 4 年,如有特殊需要可以调整评价时间。
五、评价结果及应用
(一)评价结果
(1)定性评价
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及修订小组分析毕业生、任课教师、用人单位、企业/行业专家的意见,与社会需求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等内外需求进行对应,形成定性评价结论。
(2)定量评价
根据调查对象对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认同度分五档设置分数: 1分-非常不合理/非常不符合,2分-基本不合理/基本不符合,3分-一般合理/一般符合,4分-比较合理/比较符合;5分-非常合理
/非常符合。调查问卷回收后,调查对象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定量评价结果可通过调查问卷分值及参与调查人数加权平均计算 得到。评价工作小组综合以上定性评价结论和定量评价结果给 出最终评价结果。
(二)结果应用
评价工作小组根据评价结果,形成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报告,给出培养目标是否合理的结论及改进措施,作为下一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
3044am永利集团官网
二○一七年一月